不知道你有沒有身邊的人常常會說出
「我不適合XXX這種事」或是「我對XXX沒天份」
這類型的話呢?這種話我特別常聽到,尤其是在教行銷創業以及魔術時,如果硬要說的話應該教學任何事物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。通常我們看到的狀況會是:小明有一天想要做某件事,達成某個目標,然後他嘗試了一下,發現有點使不上力,不太順利,然後他又再試了一下,還是不行,最後他決定給自己最後機會,於是用盡全力嘗試了,然後他失敗了,事情幾乎沒有進展。於是小明認為「我已經有盡力了,但這件事還是一點進展都沒有,我不適合這件事。」又或者小明會說「哎呀我對XXX沒天份啦,做好幾次都沒成功。」
你認同這樣的狀況嗎?過去我曾有一段時間是認同這樣的行為的,但隨著經驗增加,我越來越發現這是個謊言。
殘酷一點來說,這是人們「替自己的怠惰所找的藉口」怠惰的意思不是純粹指沒有花時間而已,意思還有包含「不願意思考」「不願意找人幫忙」「不願意花時間嘗試別種方法」。首先先講小明的狀況,聽起來例子中小明好像很認真,但其實他才試了三次。
了不起他每次都花了七八個小時好了,也不過就是24小時的時數。所以小明有多認真?24小時的練習時間就想有所成就嗎?就算延長「每一次」的時間,就算花的是三個月,也不是一個很長期的認真,因為大部分有價值的成就都無法在短期達成。
另一個角度來說,小明完全土法煉鋼,沒有嘗試別種方法、沒有找尋該領域有經驗的人幫助他指出他的問題,完全想在沒經驗的狀況下靠自己,這也大大提升了他的失敗率。最後,即使小明自己沒有找老師幫忙,也可以自己去檢討每次的缺失,但他只是純粹「再試一次」,「多試幾次」聽起來好像很努力,但其實是最簡單、最不費力的。
因為就是「失敗的方法重複個幾次」而已。
我們在練習任何一件事時,常常會有一個迷思就是「花越多時間,效果越好」。但往往真相並非如此,如果你沒有「抓到重點」去練習的話,錯誤的方法一直練也是沒用的。
更糟糕的是這件事即使講出來,大部分的人還是有聽但是沒有領悟。所以常常就是「我不適合創業吧!努力好幾次都失敗」(可以參考前面例子)或是「我不適合長期寫內容吧,我應該適合那種錢投下去就會一直打廣告然後等收訂單的那種方式。」(這真的很不切實際,縱使要打廣告也要寫內容啊,要寫出好內容難道不需要持續練習、修正、改進嗎?)
或是「我沒有定性,所以無法成功做某事」(實際上很多研究都指出意志力並非天生,是可以訓練的。)
如果常常說出「我沒有XX天份、我沒有定性、我沒有想法、我天生就是這樣」,這就是在把失敗歸咎於基因,好像扯到了基因以後就沒有人可以反駁了,因為這是「天生」的嘛。關於這個議題其實可以引用非常多科學研究來反駁這件事,但我想裝睡的人叫不醒,重點還是在「你有沒有想要盡全力去做」。
- 有意願
- 去行動
- 遇到困難找人幫助
- 請人幫助你監督練習、修正問題、反饋討論
- 長時間訓練
- 日益精進
- 達成目標
幾乎所有的事都是這樣,不管你要學什麼基本上照這個流程走都可以有不錯的成果。但上面的步驟只要任一有藉口的話,就沒有事情能成。「我沒時間」「我沒錢」「我沒想法」用這種方式判自己死刑,其實到頭來並不會比較輕鬆。
如果能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,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話⋯⋯
「我沒時間」➡️「那我是不是該學習如何管理生活,擠出更多時間,或是提高我的做事效率,時間也就更多了呢?」
「我沒錢」➡️「那我該如何先存到一筆錢(答案就是直接工作,先幫大家想好答案了XD),去學習更多能賺到錢的知識技巧呢?」
「我沒想法」➡️「那我是不是該看更多業界案例、相關書籍累積資料庫、多跟人討論自己目前的優劣勢,增加自己有想法的機會呢?」
其實每件事都有答案、方法可以去做,只是看你要不要做而已。如果我們能夠在關鍵時刻一個轉念,少一個藉口,多一個行動的話,結局會完全不同。期許你也能有切實際的計畫你的夢想,達成目標絕對不是三天努力,而是一年、兩年、三年為單位。
想想,三年內如果能換一個高價值高收入的技能(或事業),一點都不浪費。此類訊息我朋友都把它叫做「心靈毒湯」,他說人們喝雞湯喝太多都不懂得正確的辦事方法,所以得灌點現實的「毒湯」來調和一下,如果你想喝更多「難喝但有效的毒湯」的話,可以到此:https://contentmagician.net/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