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學習了行銷跟魔術這麼長一段時間(10與15年),不敢說到達了最頂尖,但也算有一定的專業水準。
除了自己運用所學外,我也把這些技巧教給了學生們,而在教學的過程中,我發現了不少學習上的概念是共通的。也發現了不少學生如果運用了這些方法,就可以少犯很多錯,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。
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關於「學習」的10年經驗分享。這些經驗特別適用於學習「行銷創業」上,不過也同樣適用於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。
1
訓練全面分析的能力
我們常以為是A行為造成B結果,但往往事情都是很複雜的。
好比告白造成對方答應跟你交往,但鐵定不是任何一個人告白都能得到對方答應的結果。必須要把這件事情更全面地分析,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學習怎麼做行銷。
你可以用我剛剛的「告白交往」的例子思考一下,就會知道不能用太直覺的方式去看事情。
簡單來說過於直覺的因果判斷會造成偏差,如同守株待兔般,以為是樹木的「吸引力」造成了兔子自動撞死,殊不知其實一切都是巧合罷了。
要擁有全面分析的能力,需要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,否則很容易被帶風向。
最簡單的分析方式就是「極端化」,你可以想像「如果一件事情是有效且容易被複製的,那最終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技能,若現在並非每個人都有此能力,那代表這件事要不是無效,要不就是難以被複製。」
當然這並非最好的分析方式,但這可有助於你在學習的路上少走很多歪路。
這邊簡單舉例:
魔術的例子:常常有人拋出一個「終極答案」,好像學了這個魔術就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魔術人生,但顯然市場上大部分的魔術師都未達到高水準,代表終極答案基本上不存在,至少它不會是速成或是可以用金錢買到的。
行銷的例子:成功的商家或品牌,往往放大了自己的努力,而忽略了市場、機運與人性的複雜,此為一種「基本歸因謬誤」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。
我們必須透過分析的方式去找到相對合理,能夠幫助自己的學習素材,或是用這樣的方式分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,才能夠持續進步邁向自己的最終目標。
2
重複學習基本功
這點即便被提出來,還是會被許多人忽略,因為這是人性。
所謂的重複學習基本功,不是讓人一直復讀已經會的東西,而是透過自己進步後的角度重新檢視以前初學時看過的事物。學習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,不同境界層次看一樣的東西,不止是感受不同,體悟也不同,甚至還能藉此發展出新的能力與思想。
Ben Settle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它認為的經典教材(像是Dan Kennedy、Gene Schwartz等大師的書籍或課程)重新學習一次。他說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悟。
這是大師的做法,但很多人都是「喔這我看過了」「我早就知道了」「這沒什麼」,因此失去了真正成長的機會。
所以,即便很多東西你認為「已經會了」,都需要重新地歸零學習。
大多數的人誤以為「學習就是不斷有新東西」,但其實真正的學習是「不斷得到更高的境界去看待、運用已經會的。」
好比學習寫Email,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只要寫出來就算是會了。
但若要真正講究的話,我認為至少要有下面的幾個條件才算是真的會了:
- 在20分鐘內寫出一封300~1000字的Email。
- 持續寫信至少超過300封信。
- 能夠用不同面向、主題去撰寫信件。
- 能夠有判斷分析自己的信件寫得好不好。
- 能夠持續讓開信率達30%以上。
- 能夠獨立透過信件持續轉換出訂單。
- 能夠預測讀者對信件的反應。
- 能夠將任何主題連結至自己的市場。
- 能夠將任何話題連結到自己的市場。
如果未達到這些條件,那代表其實對於寫信這件事,還有得學呢!
所以,如果有機會的話,我強烈建議重新學習基本入門的課程,即便你認為自己已經會了,但其實往往都能在不同的時期得到更深入的體悟與能力。
關於這點,其實我還想分享更多,但如果寫太多反而失焦,像是最近我對於「不要追求完美」這件事又有了新的體悟XD,但我想這個觀念基本上你有看過一些學習、生產力之類的書,都會提到,但不代表這個觀念就是這麼好學會的。
3
深挖細節
深究細節是在學習事物中期特別重要的部分,但大部分的人不喜歡深挖這些細節。
往往都是「大概就好」「應該這樣就行」,所有的事都做了,但所有的細節都不夠好。也常常想要走捷徑(模板、AI之類的),連基本功也跟著不好了。
好比一封信的標題為何可以吸引人,一個故事為什麼能啟發到其他人,都是要不斷去思考的。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得到才行,他人無法直接傳授給你。這帶到最後一點。
通常細節這方面仰賴大量的執行,很難只透過分析就能夠得到足夠的數據經驗。
4
注意實務經驗盲點
經驗有分兩種,一種是沒有思考檢討的經驗,這種方式很難進步。另一種是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次檢討跟反思,經歷越多,反思越深刻,就越容易把一件事情學好做好。
大多數的人喜歡用一次性的經驗去下結論,這也會造成不夠全面、不夠深刻。好比告白一次失敗就覺得自己所有的追求行為都是徒勞或是反效果。但想想也知道這不是這麼單純的對吧XD
完全無腦地硬幹,沒辦法進步。但試探性地踏出一小步又縮回去,也同樣無法反思、無法進步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不鼓勵學生用「破釜沈舟」的方式做銷售,因為
ㄧ、如果你想做全職或賺更多,一次銷售根本代表不了什麼。
二、如果用破釜沈舟的心態,那失敗了更爬不起來。
也不是說要人們用「一定會失敗」的心態做事,而是更加平常心去看待,要知道路是很長的。
建立個人品牌事業,本身就是一場無限賽局,沒有規則、沒有永遠的勝負,要以「如何更加持續、長久」的心態來做,才能夠在這場賽局中走得更順利。
5
注意理論分析盲點
前面的太相信自己的經驗、沒有從經驗中總結有效的結論。而第五點則是太過於理論,導致實務上的執行出現問題。
簡單的例子就像是時間管理「理論上」來說,是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分分鐘規劃好,而且還要像《與成功有約》中教授的,要規劃各種領域,達成平衡高效能的人生。
聽起來很美好,而且感覺真的做得到,也確實有人做到過。但實際上要達成這樣的狀態,需要解決非常多問題,實際上並非「做這件事困難」,而是「要心無旁騖地做這件事困難」。
這是一種情況,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情況。好比你真的把每分每秒都用上了,結果卻發現效率還是很差。這樣問題就不是「有沒有規劃並執行」,而是「為什麼沒有效率」。
另一種狀況則是「中文房間問題」,我們用講的往往都是容易的,執行才是困難的。
我曾看有人頭頭是道地說著「如果遇到A情況,要做B這樣才不會導致不好的結果C。」但實際上我看到他遇到了至少五次以上的A情況,卻完全沒做到B,當然最後他就得到了一個不好的結果C了。
我把這個情況稱作中文房間問題,這是一個哲學思想實驗,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,在一個房間裡透過一本萬能中文字典回應外面的人傳遞的中文紙條。
這位外國人根本不懂任何中文,但是他可以機械式地參考字典去回應外面的人。外面的中文使用者還會以為裡面的人是懂中文且有在思考對話的。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若是沒有實務執行去輔助,很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。
可能某甲看到了「如果遇到A情況,要做B這樣才不會導致不好的結果C。」的理論,他並沒有真的知道怎麼做,只是大概知道,且他也沒有把這件事完全放在心上,所以導致即便遇到了5次一樣的A情況,仍然視而不見。
總之,理論跟實務必須都要有,才能夠在學習的路上更加暢通。
有實務沒理論,很容易變成運氣,魔術上跟行銷上都有類似的例子。
有理論沒實務,則會忽略實務上的細節,畢竟很多理論都是以實務經驗去總結推導而成的,雖然精簡卻少了經驗上的細節。
總結
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些學習的方法,可以簡單來說就是:
1.思考要深入
2.執行要深入
3.不要只會執行
4.不要只會思考
5.不要小看基本的東西
上面這五項其實也是一種小理論,如果你把這五個概念拿去唸給任何一個人聽,他可能都會覺得是廢話,因為這些是被精簡過的,缺乏細節。
我的經驗也只能說是個人的,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品牌上行銷,或是讓自己的專業領域更加成長的話,還是得透過實務實戰去訓練成長,並且透過不斷地分析跟思考,才能夠更加快速有效地完成目標。